極簡主義(Minimalism)其三 – 迎接

你想把什麼迎接進你的生命呢?

在經過盤點、清理之後,無論是實體空間或是生活中的其他領域應該清爽了不少,也希望這個清明的感覺可以維持的長長久久,不過生活永遠都是現在進行式,我們會有各種新的需求、新的慾望,也會遇到新的人、新的資訊,承擔新的責任,我們永遠會需要再次做選擇

使用「迎接」這個詞,是因為迎接讓人聯想到令人愉快的、單純的、美好的人事物,這篇文章將介紹2種標準,分別為「工匠的工具選擇法」,及「遺留情緒法」。

標準1:工匠的工具選擇法

「工匠的工具選擇法」為Cal Newport的《深度工作力》中所介紹的選擇工具的方法,與「任何好處心態」相對。

「任何好處心態」指的是,「只要這個東西會帶來好處,我就要使用它」的想法,也就是只看好處而忽略潛在壞處的觀點。「工匠的工具選擇法」則是指,「一併分析這個東西帶來的好處壞處,而且只有在好處大於壞處的時候才使用」,是好處或壞處則視個人的重要核心因素而定。

在這裡以「購買電子閱讀器」為例,在這裡的重要核心因素是,「你」喜歡看書,從書中獲取知識,也有重複閱讀書籍的習慣,但是家裡的書櫃要爆炸了,你開始考慮買電子閱讀器,這時可能的好處與壞處有:

好處:

  • 重量輕
  • 可以儲存很多書
  • 節省實體空間
  • 買書快速
  • 電子書較便宜
  • 書不會泛黃、損壞
  • 可以調整文字大小、間距(流動式版面)
  • 保護眼睛(與用手機、平板閱讀相比)
  • 有搜尋功能

壞處:

  • 翻頁速度慢
  • 感覺與翻書不同

若單純以數量比較,購買電子書對「你」而言就是個值得嘗試的工具,不過我們也可以想像這樣的分析對別人並不成立,譬如:家裡空間還很多,或這個人就是希望營造出被書包圍的氛圍,或這個人看書的頻率不高,電子書的折購不足以平衡掉買閱讀器的成本。如果採用的是「任何好處心態」,可能會直接憑上面的分析結果決定購買電子閱讀器,最後卻發現自己根本不常使用它。

標準2:遺留情緒法

If you accomplish something good with hard work, the labor passes quickly, but the good endures; if you do something shameful in pursuit of pleasure, the pleasure passes quickly, but the shame endures.
—Musonius Rufus

極簡主義的目的是希望生活與行為符合個人的價值觀,然而「做了之後,馬上就後悔」卻是我們很多人的生活寫照,這些後悔的感覺正是在告訴我們真正認同的事物是什麼,因此藉由想像事後的感覺、情緒來判斷這個選擇是否值得,即是「遺留情緒法」

譬如,多喝一杯手搖飲、多吃一塊餅乾、多看一集Netflix、多買一件衣服、多一根菸,在當下那東西看起來是多麼的不可或缺,一旦吃了、喝了、得到了之後,魔咒解除,心中隱隱約約後悔,後悔多花那些錢,對身體不健康,少了一小時的睡眠時間,但事實上我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們想要多存一點錢、健康的身體,與充足的睡眠時間,所以我們為自己的決定感到後悔,因此若我們能想像得到做了這件事之後後悔的自己,那麼即可推論出「不做這件事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反之,某些事物做起來很艱辛,譬如運動、間歇性斷食,或其他較為困難的個人計畫,雖然當下雙腳如鉛塊般沉重、飢腸轆轆,有太多步驟要執行,覺得做不到,但若想像未來真的做了的自己,想必會對結果十分滿足,這樣正面的情緒就是在告訴我們「做這件是符合自己的價值觀」。

過於重視眼前的快樂、忽視未來的獎賞,這是人類天生的傾向,在行為經濟學稱為「延遲折現」(delay discounting),想要抵抗延遲折現的方法事實上就是想像未來,將未來的酬賞拉到當下、進行比較。我想要熱量爆表的飲料帶來的快樂(根據享樂跑步機現象,可能也沒那麼快樂)或沒喝飲料而健康、自豪的自己?我想要在家放鬆或是大汗淋漓的同時覺得自己是個「做得到的人」?

遺留情緒法可能會有人覺得,以這種方式決定豈不是一生沒有享樂可言?非也,畢竟我們所有行為的依歸都是自己的價值觀,因此若認為「偶爾、適量的享受」是我想遵循的價值觀,也可以依原則替自己定時或定量或定金額,或「通常不做這件事,但如果是別人偶爾的好意會接受」,這也是一種價值。

工匠的工具選擇法或遺留情緒法?

特色:「工匠的工具選擇法」需要較多的時間做分析,而且必須要個人因素一併考慮,才能做出與自己價值觀、生活方式相符的決定。與工匠的工具選擇法相比,遺留情緒法較為依賴直覺,不過當然這樣的直覺也建立在原有的認知上,例如知道充足睡眠的重要性、人際交往的界線、甜食的對健康的負面影響等。

使用場合:工匠的工具選擇法通常使用在使用的東西時,遺留情緒法則較常使用在與習慣或身體健康有關事物上,但非絕對。

例如在思考購買新的鍵盤時,若以工匠的工具選擇法,可以列出聲音清脆好聽、可以客製化、好看、尺寸小等好處,壞處則只有價格貴、已經有很多把鍵盤了兩個壞處,但若以遺留情緒法,想像購買之後的心情,可能會得出「我會覺得自己是個沒能力存錢的人,而且新鍵盤帶來的新鮮感很快就會退去」的結論,之所以可能會出現這種不同的推論結果,是因為這時購買鍵盤已經是個相當於習慣的存在。(有關購物慾可參考如何減少購物慾<多巴胺國度>


結語:通往更有意義生活的絕佳手段

本篇是極簡主義文章的最後一篇了,第1篇說明了極簡主義的意義、好處、可能的壞處,以及實踐極簡主義的第一步始於「盤點」,第2篇則介紹極簡主義中「清理」的概念、提供清理的標準,並延伸討論各種可以清理的領域。來到本篇,是為了讓我們的極簡主義之旅持續下去,完成清理的步驟之後,接下來的生活我們還是會買東西、接觸新資訊、認識新的人,因此介紹了「迎接」的2個標準。

除了外在環境,我們自己也不會一成不變。原則本身難以「一刀切」——即「在所有情況都我都會這麼做,絕對沒有例外」的想法——需要考量彈性、例外情況,也會隨著時間流逝、心境改變、環境要求逐漸不合時宜,需要調整,而調整即會開啟另一個盤點、清理、迎接的循環,it's an ongoing process,我們是有原則的人,也可以同時是有彈性的人。

極簡主義幫助我們除去不重要的、多餘的、煩心的各種事物,但極簡主義本身不是生活從此幸福美滿的萬靈丹。極簡主義不是終點,而是手段,而且是對於現代豐富到令人目眩神迷的社會而言強而有力的手段,讓我們用清醒的頭腦、清楚的視野看待自己的處境,並賦予我們達到平靜以及理想狀態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得以讓生活與自己的價值觀靠攏、集中火力,成就自己真正認同的事物。

參考資料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