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裡所有的一切都清晰可見,問題是,你看不到隧道的外面。
—Shankar Vedantam
覺得自己錢不夠花,卻總是突然來個失心瘋把錢花掉了?覺得時間不夠用,卻在不知不覺間滑手機把時間滑掉了?更奇怪的是,明明滿腦子錢錢錢/時間時間時間,情況愈來愈糟?如果你也覺得自己整個心思陷入一個時間、金錢或任何資源「匱乏」的漩渦,你可能正在體驗「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的現象。
「隧道視野」由Sendhil Mullainathan教授及Eldar Shafir教授提出,它指的是個來源自匱乏(scaricity mindset)所引起的心理現象,它看起來像這個樣子:在體驗到匱乏的時候,心裡所想的全是那個我們匱乏的資源,它們佔據了所有的心思,就像是網路頻寬被佔滿了一樣,以致於無暇照顧到其他的事物,情況一團糟,然而,我們總是在思考某個匱乏事物的這件事,卻不一定讓這個事物本身好轉,甚至反而出現更糟的結果。
這兩位教授研究了幾個相關的現象,例如:孤單讓人過於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反而忽略談話對象實際上說了些什麼,回應牛頭不對馬嘴,令人尷尬,又被人迴避,更難交到朋友;甘蔗農夫在沒錢的時候更可能衝動消費,雖擅長於解決當天、當周的財務需求,卻缺乏長期財務規劃(相反的,研究顯示在剛收成後比較有餘裕的時期,更能控制消費衝動)。
另一個在podcast節目中舉的例子,則是缺乏時間,正是因為缺乏時間,於是自覺要把自己的時間表塞得滿滿,否則會覺得自己浪費了時間而有罪惡感。一名職業剛起步的醫生,為了充分利用自己工作外的時間,非上班時間排滿了各種運動、讀書的活動(在工作了15小時之後),她認為這些有助於她成為一名好醫師,但她卻開始忘記繳電費、家裡亂七八糟,甚至影響到工作,差點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孤單、時間與金錢,這些都是現代人極可能體會到的匱乏感,「隧道視野」之所以值得重視不見得是因為它一定會造成災難般的後果,而是它讓我們的全副心思全在我們感受到匱乏的東西上,指出陷入匱乏的人有隧道視野,不是要譴責這些人,因為就像節目主持人所說的,體會到匱乏感的這些蔗農並不是因為「想要」只解決短期財務需求,而是這是他們唯一所能思考的、所能看到的,就像是在隧道一樣。
你可能曾經因為學業或是工作上的追求而有過類似的經驗,你可能曾為了多些一頁書,或是多打幾頁報告犧牲睡眠,或是像這名醫生一樣塞滿自己的時間表。開始工作一陣子之後,我自己也曾體驗過隧道視野,分別是時間與金錢的隧道,時間的部分與前面描述的情況類似,我想分享下金錢的部分。
我的金錢隧道視野
改變的第一步需要我們有意識的覺察,只是這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但一旦察覺到,便開啟了看向隧道之外的可能性。
我陷入金錢隧道視野的方式有點微妙(?),畢竟高考三級考過之後的薪水不會差,以文組畢業的第一份薪水而言甚至可以說很不錯,那麼我究竟是怎麼進入金錢隧道的?
首先,因為我不需要在外面租房子,省去了一大筆花費,因此我為自己訂了存錢目標,把薪水的一大部分存起來、分一部分貢獻給家用,剩下的供自己花用,於是每個月可以用的quota大概是幾千塊。如果只是這樣還不足以進入隧道視野,但這時我被購物慾纏上了,在不知不覺中只知道透過買東西讓自己開心,因為我不能控制必須要做的工作、不能控制別人對我的要求、不能控制別人不要在我想專心工作的時候打斷我... 這些都讓人厭煩,但金錢是我少數可以控制的東西,於是便開始了不斷買東西、計算自己剩多少錢可以花、挪用下個月quota的循環,當時我每天只想著這些東西,有錢了、還有錢、錢要花哪、花錢了、沒錢了、還要等待多久時間才有錢。
另外一個隧道視野的例子來自家裡的經濟情況,也是我在第一次聽到隧道視野之後立想聯想到的經歷。這是那種很常見的故事,因為家裡有房屋貸款,收入又沒特別高,總是需要省吃儉用、斤斤計較收入支出的平衡,但這也給我一個印象,我們總是在煩惱這個月、下個月要繳的錢,對我來說這就是日常、是常態,然而在高中的時候有朋友跟我說,她家人除了平時住的地方外有買另一間房,打算以後退休後搬去住... 當我們家還在努力從日常花費中東省西省,別人家已經規劃好退休後要住的房子了!這正是兩位教授所描繪出來的情形,擅長解決短期財務需求,缺乏長期財務規劃。
當我們從旁觀者觀察正在經歷隧道視野的人們,可能會覺得他們的行動不可思議,既然錢不夠用,怎麼還一直買東西?既然工作已經忙得不可開交,怎麼不把握時間休息?然而正是因為自己有經歷過,所以知道改變的第一步需要我們有意識的覺察,只是這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畢竟我在經歷隧道視野的時候,想的只是下個月有沒有錢買心儀的酷東西而已,但一旦察覺到,便開啟了看向隧道之外的可能性。
一開始是來自模糊的、焦躁的感覺,接著我察覺到了自己總是想買東西,並因此覺得這樣對自己有害、不正常(總是想買東西確實對我而言不是常態),開始研究這些東西——斯多葛哲學、讓自己平靜的方法、多巴胺的運作機制、降低購物慾的方法、仛寂的觀念等,整個過程有點慢、有點麻煩,有時也會惡習復燃想放棄,但「知道」隧道視野本身就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武器,我「知道」自己陷入了隧道,才有機會刻意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培養其他嗜好、投入興趣。
轉移注意力不一定做得到,因為有些人經歷的是實實在在的資源匱乏,但我認為仍然有希望,因為心理學家強調的是"mindset",造成隧道視野的是匱乏的「感覺」,因此節目中訪問的醫生在察覺到自己需要改變之後,她沒有換工作,依舊是個忙碌的醫生,她改變的是自己看待「休息」這件事;就連我自己實際上沒有真正很缺錢的人,都可以自己製造匱乏感,足見匱乏感有時很主觀。
「隧道視野」是個頗tricky的心理現象,你雖然用全副心力在思考某個(匱乏的)事物,卻不一定能發現這個事實,也不一定察覺到自己因此做出長期而言有害的行動,「我缺少了這個東西,我想盡辦法取得它」,一切的發生是那麼的自然。有一句話叫做"Name it to tame it",當我們能夠具體意識到自己正在經歷的事情,將之命名,僅是如此便賦予了我們力量,我們便對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主導權。也許在看完這篇文章後,你也發現了自己的隧道視野,它是什麼?它對你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你又想怎麼樣面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