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無聊的小技能」

時間觀、機會成本、投資報酬率等觀念在我們的腦袋深處作祟,使我們幾乎無法單純的享受學習的樂趣,「無聊的小技能」是對於這些束縛的小規模反擊。

作為小孩的時候,你是否曾經有特別想學的「那個東西」,只要能夠學會那件事就心滿意足? 這件事可以屬於心智上的或是技術面上的,而且內心的動機與金錢投資、職涯或其他類似的功利考量無關 ,純粹為了想學而學,純粹為了想要學成之後來感動自己,覺得學會這件事的自己真是帥氣。如果有人問「你學這個要幹嘛呢?」,我會說「好玩唄」,如果被問「所以你要參加比賽嗎?」,我可能會先說「這個『所以』是怎麼回事?」再回答「應該不會吧。」畢竟我也不打算把他算到可以拿來做什麼的程度。

所謂「無聊的小技能」,實際上都是什麼樣的事情?

8歲左右的時候,看了一本如何表演魔術的漫畫書,裡面介紹的魔術我一招也沒有學會,卻對畫中完全不是重點的撲克牌「展牌」動作深感興趣,在家裡找到比較滑的撲克牌後自己練了起來,但因為展牌本身沒有作用,連表演的機會都沒有。不久後又練了「交疊洗牌」,不知道實際上能不能因此把牌洗得比較乾淨,但因為看起來很酷而洋洋自得。自始至終從來沒有出現想當魔術師的志向,未來大概也不會在賭場當荷官,不過我至今和親友玩牌時仍然使用「交疊洗牌」的方式洗牌。因為看起來很酷。

這樣的說法可能頗誇張,不過這樣學習小技能的過程讓人很過癮,因此接下來的幾年,又自己學了一些東西。

10歲左右,看到同學玩魔術方塊,懇求對方教轉回六面的方法,卻得到「不知道怎麼教」的答案,於是我只好自己上網學,從YouTube、從部落格,一層一層學怎麼把顏色歸位,十字、第二層、OLL、PPL、F2L... 30秒內解完六面沒問題,但也沒想再精進或參加比賽,曾經嘗試學盲解,無奈工作記憶不太好,沒幾秒就已經忘了哪個顏色在哪裡,更不用說把它們歸位了。國中時期學轉筆,17、18歲學英文書寫體(cursive),19歲學煮咖啡(到現在也只會那1001種沖泡法),26歲,也就是今年,學會如何盲打、Markdown語法,開始學著玩甩刀... 沒有一項是學到可以拿來「怎麼樣」程度。

這些「無聊的小技能」中,有些也能稱之為「嗜好」或「興趣」,例如轉魔術方塊,也有真正瑣碎的、學不學都無所謂的,例如轉筆或英文書寫體,也有多加投入有機會發展成一段職涯的,例如煮咖啡。在出社會前,學這些小技能都不是問題,作為學生總是可以擠出時間來滿足這點小小的樂趣,然而在出社會之後似乎一切都不一樣了。

時間觀、機會成本、投資報酬率等觀念在我們的腦袋深處作祟,使我們幾乎無法單純的享受學習的樂趣。佛洛姆(Erich Fromm)在其著作《逃避自由》中闡述道,人類在經歷文藝復興、宗教革命之後,從原有的身分地位中解放(獲得「自由」),必須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取得成功,在面對碩大的世界時容易被無力與孤獨感壓迫,產生「逃避自由」的傾向,其中一個傾向便是「將人生變成某種工具或媒介,來達成自身之外的目的,如經濟生產與資本的累積」,如此來逃避孤獨感及無力感。也就是說,即使外在的經濟力量不將我們視為資本,我們也會將這樣的傾向內化,將自己的全身上下視為累積資本的工具,包括金錢、時間、性格、情緒。投資、職涯發展等類型的書籍不用說,不過連以「照顧身心靈」為宗旨的書籍都將「工作更有效率」、「更加專注」來合理化照顧自己這件事,而不是將照顧身心靈視為目標本身,培養「無聊小技能」這樣的瑣碎無用之事,又將被排擠到人類視野邊緣的什麼角落?

另一方面,即使是「無聊的小技能」終究是需要學習,會有挫折、會有適應的過程,會需要接受一開始沒做的很好不是因為自己沒有所謂的「天分」,純粹只是因為「才剛開始」。即使是讀書考試這樣看似全看天生腦袋的事情,也曾經有「某某科目一開始爛透,苦讀之後進步很多」的經驗。現代生活逼迫我們日理萬機,讓我們對時間的稀少感到焦慮,不 斷以機會成本衡量「現在做這個好嗎?」,使得短時間的緩慢進步看起來就像把時間投到水坑裡面,很快就失去耐心,因此我們更願意從事能立即給予愉悅的事物,購物、看影片、滑社群媒體及其他無數的選項盡在指尖,選擇讓自己無意識忙碌,便不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了!

Ryan Holiday在《駕馭沉靜》的<培養嗜好>(Find a Hobby)一篇中,說道培養嗜好無須有任何外在的理由,例如金錢,或是別人的期待,最重要的是「經驗」本身,是過程,對我而言就是——在展牌的時候、在轉動方塊聽它發出唰唰聲的時候、用書寫體寫英文自嗨卻寫得很醜的時候——而不是看展好的牌、整齊六面的方塊,或是痛苦地閱讀自己寫的英文的時候(這樣折磨自己也是頗funny),無論你稱之為「嗜好」或「無聊的小技能」,都是如此。對你而言,這些時刻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1] 這是遊戲《The Cat Lady》中女主角Susan在PV中獨白台詞的書寫體,頗有「當你在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著你」的意味。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感覺到自己沒有什麼選擇,出生沒幾年就必須去上學,出了社會必須要工作、照顧家人,除此之外還「必須」當個活潑開朗合群友善兢兢業業處事圓融努力向上的社會人,在剝掉這層(或好幾層)外衣之後,我們真正的樣子是什麼? 對什麼感到好奇? 即使別人覺得毫無興趣、甚至是奇怪,而你仍想學的東西是什麼? 什麼是你的展牌、唰方塊和草寫英文?

雖然我這樣寫,但會不會其實各位讀者根本沒有人在在意上面提的種種束縛,自在地學自己想學的各種無聊的小技能/嗜好/興趣呢(笑)? 不過像現在這個樣子誤會大家都會躊躇不前的同時,也許只是洩漏出我自己的內心束縛很深而已。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