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筆記可以讓你慢下來。」最近看研究做筆記、知識管理、時間管理等工具時,會看到這樣的句子。
在許多訊息都無紙化的現在,手寫感覺像是個多餘的、浪費時間的事情,專屬於有時間練美麗字體的人,畢竟鍵盤打字速度一字一字寫出來快上好幾倍,就連我不經意提到有每天寫日記這件事,也幾乎會聽到「好厲害喔!」這樣的感想。雖然沒有做過統計,但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堅持手寫某類型筆記的人,似乎被當成稀有動物了。然後在這講求快速、數位化的時代,又出現另一股反浪潮,也就是強調手寫的好處。由於個人一直都有手寫日記的習慣,因此對我而言並不是特別離經叛道的論調,只是想想感覺也頗奇妙,畢竟在打字機出現之前,手寫都是人類唯一的選擇。
下面我個人的手寫經驗,包括日記、筆記,及近年來已經十分知名的子彈筆記,有關他們的作用,以及我的感想。
有關手寫日記(Journaling)
我是一個會想很多事情的人。
倒不是說總是有很多負面想法,而是看到、聽到、經驗到的事情會不住在腦袋裡運轉,如果是認真思考某些東西也罷,有時候卻是各種對罵、反駁攻防的假想戰,或是從沒實現過的、希望與某些人更要好的想像,偏偏這些思緒又經常在睡覺的時候發酵,造成無數個無眠的夜晚。而將自己雜亂無章的想法記錄在紙上,就好像將自己的腦袋排空,原本緊繃的思緒得以冷靜下來,只是我一直到很晚才發現到這個好處。
我在每個階段寫日記的目的和方式都不一樣。
第一個階段是國小,開始寫名為日記的東西,一開始總是很狂熱,想要記錄當時心中的想法,只是最後這樣的心情漸漸淡去,變成「今天沒發生什麼事」這樣的內容。
第二個階段是國中,對我而言是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寫日記,當時的目的是,記錄下特別的事件,或是對某些事情的感想(回頭翻了翻,被某某人說話氣死之類的事情也寫了下來),想寫就寫,頻率上不固定,可能隔一個禮拜、甚至是一個月以上才寫一篇,如果是想要寫的東西比較多的情況,也曾經挑個周五晚花幾個小時把自己的想法記錄到紙上,跟大學同學說這件事情時,她簡直被嚇壞。
第三階是開始準備國考後到現在。從學生到考生,再從考生到工作中,最大的改變就是進入到腦袋中的資訊量急劇增加,要思考的事情增加、要處理的雜事增加,連帶壓力也增加了,這些都讓我思考混亂、影響睡眠,連帶讓我脾氣暴躁,產生「社死」的危機。因此這個階段寫日記的目的有幾個:
- 讓紙張代替我承受我的想法
- 讓無法停止運轉的腦袋慢下來
- 分析、反思發生的事件
第1點,是為了避免太多事佔據大腦的「頻寬」,無論是什麼樣的事件、想法、情緒、煩惱,對未來的絕望、希望、展望全都寫出來,不需要在意結構是否連貫、詞藻是否華麗,錯字也不需要太在意,單單把想法寫出來很好,如果將寫出的原始想法作為基礎,有其他的延伸想法也很棒。
第2點,由於手寫日記的特點就在於慢,當被迫用比較慢的速度輸出我的想法時,這個過程彷彿在告訴我不需要這麼趕,沒有進度、沒有期限,就只是讓自己沉浸在手寫的世界裡就可以讓思緒慢下來。
第3點,根據心理學教授Sonja Lyubomirsky,將生活中發生的負面事件寫下,也助於減少這些負面事件對情緒的影響,原因在於將這些事件寫下,可以讓我們更有意識的分析、解釋事件的源頭、發生的過程與結果。
另外,有一種類似形式的日誌稱為Morning Page,其做法是早晨起床之後直接先連續寫30分鐘左右,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不要中斷,這樣做的目的純粹是為了清空大腦,讓我們得以以更清晰的思緒面對接下來的一整天,是一種比日記更加隨心所欲的書寫方式。基於同樣的原理,我若在上床之後發現自己睡不著覺,便會再起床以類似的方式把想法寫下,寫下什麼不重要,將來大概再也不會回顧,書寫的過程才是重點,通常這麼寫完之後都可以比較順利入睡。
事實上除了第2點的外,不一定要透過手寫才能達到,然而對我而言在生活中有個「慢下來」的時間非常重要,因此我仍然堅持每天手寫日記約30分鐘,而大部分時候也只是把當日事件寫出,也是寫得相當隨意,當然有特殊事件發生時,日記整理想法一個很好的場所。
有關手寫筆記(Notes)
說到筆記,通常會直覺想到上課時作的筆記,對我而言,手寫筆記有2種好處:
- 記住資訊
- 排列知識
首先,因為手寫筆記會花大量的時間,因此刻意用手寫下的資訊應該要是最精華的。在研究個人知識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PKM)時,我閱讀了《打造第二大腦》、《卡片盒筆記》,將兩者融合後設計出自己的做法。
以非小說類的讀書筆記為例,第一次閱讀時會先在書上將重點畫線,如有其他可以連結的想法一併寫上。讀第二次時,將重點記錄在筆記軟體中(目前使用Obsidian),註明頁數以及想到的其他想法。接著,瀏覽過所有記下的重點,把自己覺得非常重要的、很受用的內容再騰到筆記卡上。
從上面的方法可以看的出來整個過程非常的耗時費力,因此我只將這套流程使用在我認為值得這麼做的書籍上,不過就是因為整個過程當中我得以不斷的過濾資訊,把枝微末節留在書中、留在筆記軟體中,只有最精華的東西才用手寫下,加上手寫速度之慢,這些內容得以記的更深刻。(另一個想法是,既然這知識那麼重要,當然值得我花些時間用手寫下吧)不記得內容又找不到卡片的時候,還可以回筆記軟體找呢!
第二點的排列資訊,源自於楊大輝所著的《深度學習的技術》,在書中作者介紹了幾種畫圖的類型,包括歸類知識的心智圖、仔細描述知識關係的概念圖,及表現出因果循環的系統圖,彼此間特色不同,然而目的都是為了排列知識,將自己心目中的重點化成圖,有時一本書可能試個2、3次才能畫出感覺比較對的圖,就在這個畫圖的過程中,會思考、釐清、嘗試,對一本書的理解便更加深刻。
除了讀書筆記之外,寫任何文章(包括公文)覺得卡住的時候,我也傾向從打字改成手寫,這麼做幫助我思考文章架構與前後連貫等問題,
有關手寫子彈筆記(Bullet Journal)
「子彈筆記」一詞在近年來已經是耳熟能詳,其源自於瑞德.卡洛(Ryder Carroll)所創的子彈筆記法及其著作《子彈思考整理術》(The Bullet Jounal Method)。
子彈筆記最顯著的優點是它所帶來的效率,做法是把所有任務、註記、事件、計畫寫在筆記本中,筆記本中又分為索引、日誌、月誌、未來誌及其他客製化群組,藉由將所有需要完成的任務以及想法寫下,可以避免未完成事件盤旋在腦中的柴嘉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也能確保完成所有該完成的事。
如果僅是如此似乎也不必強調手寫,然而作者卡洛認為子彈筆記帶來的價值,除了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更有意識的生活(live with intention),而要達成這點,子彈筆記必須手寫。
其論點在於,子彈筆記要求我們時常回到筆記本中檢視完成、未完成的任務,以及將本月未完成事項與預計完成事項轉移至下個月。在檢視時,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每天究竟都將精神氣力花在那些事物上,思考「這些東西真的值得我花這麼時間嗎?」、「是不是還可以做出什麼改變?」;而在轉移時,若發現某件事已經連續轉移的好幾個月都沒有行動,或是連轉移所需的幾分鐘手寫都讓你發懶,那麼這件事可能也不值得你花時間去做。換句話說,正是因為手寫的過程造成的小小摩擦,讓我們更加意識到我們的生活現況,將來又想要往何方前進。
事實上我到現在都沒有真正像書中寫的那樣找一本空白筆記本設定子彈筆記。不過自讀高中時期到現在之後都有在使用手帳,每月、每周、每日要完成的各種事情都一覽無遺,自從朋友送我人生第一本手帳後成績就變好了(?),開始工作之後手帳的存在更顯重要,許多雜事軋在一起時,若沒有記下很容易就會遺漏,一不小心就會釀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不過工作筆記是個更加tricky的領域,因為工作上需要記下的資訊不只是代辦事項,也包含其他訊息量大、也值得記下的重點,因此在使用手帳之外,我也利用了Obsidian的軟體,一個分頁為一個筆記檔案,也代表一項業務,使用stack tabs讓所有正在進行的工作筆記分頁一字排開,並在各個分頁中記下相關的重點,不僅不會忘記案子的存在、掌握進度,數位工具的高度彈性也可以補足手寫的限制。
原本使用手帳加上筆記軟體的方式已足夠應付,但卡洛的筆記所承諾的「更加有意識的生活」十分有吸引力,我想要開始某些被擱置的目標,因此未來我打算在目前使用的手帳中融入「轉移」、「目標群組」、「習慣記錄」等書中介紹的技巧。想更瞭解子彈筆記的人可以上子彈筆記的官網或閱讀《子彈思考整理術》。
在這篇文中我介紹了手寫日記、筆記以及子彈筆記的目的,以及我個人的使用方法,雖然不能否認個人對手寫有自己的浪漫情懷,但手寫的慢與刻意有其正面意涵。我們習慣了數位工具的快速,卻忘了自己的大腦還是幾萬年前的那顆大腦,面對大量資訊我們需要有數位工具幫助處理,然而同時也需要時間來學習、沉澱、醞釀、創新,以及,知道自己所在、決定想前往的下一步,手寫可以是達成這些目標的重要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