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成目標本身也是一套方法,而且從設定目標開始,就已經開始影響最後成功的機率。
「因為我太懶/太廢/意志不夠堅定,所以做不到OOXX...」你是不是也這麼想過?
課業上、工作上、健康上、財務上,甚至上玩樂上等等不同領域中,我們大概都有過設定目標、實踐目標的經驗,如果你像我一樣,也大概有不少失敗的經驗,接著認為失敗的原因出在自己身上。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成功人士很喜歡說將自己的成就歸功於努力與辛苦,儘管那並非假話,卻讓人以為失敗全出在自己「內在品質」,忽略了「達成目標」是一套技能,這套技能的重要性不亞於國、數、自、社、英,甚至我認為是人生中數一數二重要的技能,應納入義務教育中,但我們都知道並沒有。
想像一下,如果你能達到你的目標,生活會有多麼不同?你可以身體健康、職涯發展有所突破、自我成長帶來自信,玩遊戲也LV MAX... 因此我想分享這一套技巧給大家。
在達成目標上,我們需要重視2件事:
- 設定目標(setting goals)
- 實踐目標(achieving goals)
在本篇文中,我將分享設定目標的方式及標的(How & What)——設定目標與達成目標本身同等重要,卻經常被忽略——下一篇將介紹實踐目標的方法及迷思(How & Myths),大部分內容皆來自Huberman Lab節目的內容(若有興趣聽原文介紹可以點這裡)並加上其他書籍介紹的技巧。
設定目標的科學
1. 設定「1個」主要目標
在設定目標的時候,建議設定1個主要目標(a priority goal)。
有時我們會想趁著一股氣勢改掉所有的壞習慣,或者野心勃勃的開始多個計劃,但研究顯示這種設定多重目標、「全面翻修」的方法容易導致這些目標一次失敗,一次專注在1個目標上是更好的方法,如果都是很重要且有點難度的目標,建議最多不要訂超過3個目標。
這並不是說追求1個目標就必須放棄其他所有的目標,理想的做法是:列出所有未來想達成的目標,從中挑當下你最想達成的1個,其他的只不過是暫緩。你可以把這個清單寫下來,未來準備好進行下一個目標的時候再拿出來檢視即可。
譬如,你想要學日文、學投資、學做地中海料理、學英文演講、每天運動等,一次執行負荷太重,你可能會想從每天運動開始,待養成運動的習慣後再進行其他目標。
2. 設定1個「困難」的目標
在設定目標時,這個目標必須「適當的困難」,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困難。
如果這個目標與學習技能有關,那麼這點就更為重要,因為要有效學得一項新技能,必須讓大腦處於高度可塑的狀態(也就是精神可塑性,neuroplasticity),而要進入這個狀態,需要我們感覺到「自己做錯了」,這種「做錯」的挫折與焦慮是大腦的能改變的關鍵。這一點與有益的困難(desirable difficulty)的概念不謀而合。
反過來說,若目標太過簡單,對大腦來說就沒有改變的理由,無法引起學習所需要的高度可塑狀態,而特意增加精神可塑性對年紀超過25歲以上的人更為重要。
至於到底要多困難呢?研究顯示「做錯」的機率大約在85%,因此若你所學習的領域中做錯的機率超過50%可能太難,這時把難度降低是比較可行的做法。適當的難度可以運用精神可塑性讓學習更有效,同時又不致於因為太困難而失去動力。
譬如,你想培養閱讀英文的能力,在一開始直接閱讀用字困難的英文小說讓你需要每看兩行就查一個生字,挫折太深會讓人很快就放棄,這時先閱讀生字較少的電子媒體短文對持續追求一個目標更為有利。
3. 定義達成目標的「行為」與量化
在設定目標時,應針對有助完成目標的「主要行為」進行量化,使其足夠具體。
研究顯示,我們設定的目標愈具體,則成功的機會愈大。然而有時我們的直覺並非如此,我們可能會設定「狀態目標」,例如:我想變瘦、更健康、跑更快、更聰明等。
事實上,若想增加達成目標的機率,我們在這個階段會需要花一些時間,定義出達成目標的主要行為(action),例如:與其說想要變瘦,應該設定「我要執行168斷食」;與其說我想要跑得更快,應該設定「我要跑步」;與其說我想要更聰明,應該設定「我要多讀一點書」。執行168斷食、跑步、讀書,這些即是達成目標的主要行為。
定義出行為之後,就是量化,量化的方法有很多,頻率、時間長短、次數多寡等。譬如:在準備國考時,設定一週看某個科目4次,每次看20頁;每週慢跑3次,每次跑30分鐘或2400公尺;每天閱讀20分鐘的外文書等等。
這個利用「具體」的策略可以更進一步,在定義出動作與量化之後,指定一個明確的時間執行,以及執行動作的儀式,例如每天的早上起床後到出門上班前,準備好咖啡,開檯燈後開始寫作、每個星期五的8點把手機關機後開始讀書等。
與設定狀態目標相比,定義「動作」與「量化」的好處是具體且可控制。讓目標具體是降低心理抗拒的強力工具,若僅有模糊的目標而沒有具體的步驟,目標與行動之間還有一段阻礙,在不確定自己要做什麼的情況下,執行起來意興闌珊或隨情緒而行,一下跑步、一下斷食,然後覺得自己努力的差不多了可以吃塊蛋糕了,這種做法沒有明確的基準,達成的效果有限,也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失敗了。
另一方面「可控制」讓我們著重在自己所建立的「系統」,就像在考國考時,儘管目標是上榜,事實上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準備國考的方法。
結語
「努力就會成功」的論述讓成功聽起來很輕鬆——如果這是真的,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會願意努力——科學告訴了我們事實更加的反直覺:達成目標本身也是一套方法,而且從設定目標開始,就已經開始影響最後成功的機率。
外表看起來,你做的事情可能跟其他追求同樣目標的人一樣,但採取了這些方法的你知道,自己穩穩地走在達成目標的道路上,不隨一時心情起舞,不把命運交給隨興、善變的情緒或缺乏規劃的意念,當別人用敬佩的眼光看著你時,你知道自己只是採取正確的方法,便讓成功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