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跟我準備國考的堂姊笑稱國考考生都是策略大師。
一方面要訂讀書計畫,要顧好身體,要有專注力,而就算前面這些東西都萬事俱足了,唯獨缺少一個東西,對於凡夫俗子(如我)前面的努力就會付之東流,這也是我想對認真準備考試、也想要考上的考生說的:撐下去
但我不想要只是空泛的談,說撐下去最後就是你的(我們都知道事情不是這樣運作的),所以這一篇我想稍微談談在不同時期,「撐下去」,或者說讀書的動力具體而言對我來說是什麼樣貌,我將分為考試前、中、後期,以及考試的時候(沒錯,就是你拿著筆寫考卷的時候)。
準備考試時的動力
一旦我沒有努力到最後一天,得到了不理想的成果後,肯定沒有辦理停止「因為我不夠努力才會這樣」的想法,因而後悔不已。
準備國考的動力,我個人不認為有需要從頭到尾都保持著超高的動力,考試又不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只需要維持足夠的動力即可,所以不需要為了「自己怎麼好像沒有充滿動力」這件事懷疑自我。以下就不同時期的動力分述之:
1. 準備考試前期
我曾在備考4大原則一篇及國考的PDCA中提到提升動力及應對挫折感的方法,在前者中曾提過到在考試的前期通常會「自然而然」的最有動力,畢竟是剛下決定的時候,心中有願景、有想法,因此其實不太需要煩惱這個時候沒有動力,唯一要注意的是,要小心不要乘著這股動力,就安排了太過有野心卻不切實際的讀書計畫。
考試是同時對身體及心靈的挑戰,如果一開始安排太誇張的讀書行程,以致身體、心理負荷太重,再怎麼有動力也無法持久。因此在安排讀書計畫的時候,不要求馬上就扭轉成全副身心投入的狀態,而傾向在前期安排不會太重的讀書行程,一周中晚上有幾天會是空的,作為從「沒有準備考試」到「準備考試」的過渡期。
2. 準備考試中期
重點不在於健身時發生的事,而在於成為不會錯過健身的那種人。動力滿的時候去鍛鍊很容易,但不想做的時候還是去做,才是做重要的。—James Clear/《原子習慣》
中期大概是最難熬過的一段時間,這時不但腦力的負荷很重,而且又離考試有一段時間,因此覺得辛苦但也沒有火燒屁股的急迫感,一股想玩樂卻又不行的不甘心的感覺油然而生,不知道自己為何要這麼犧牲。
認知科學家Maya Shankar稱之為"the middle problem",描述的就是在追求一個目標的中期,容易失去動力的狀況,她本人在Huberman Lab Podcast中提出的2個解決方法是:
-
縮短目標時程(shorten the time duration)
舉例而言,原本一年的準備期,切成比較短的幾個月,或是一個月,或是一個禮拜等,然後再設置獨立的目標。 -
誘惑綑綁(temptation bundling)
也就是將不喜歡做的事,和喜歡的事/物一起進行,常見的例子有邊聽音樂邊跑步,或邊健身邊看電視等。
只是我個人認為這2個方法比較難套用在準備考試的情境,畢竟準備考試的時候就已經有塞得滿滿的讀書目標,在讀書的時候也很難同時做其他的事情。
我自己在面對這個窘境時,除了「想像失敗」這個方法外,重要的是怎麼樣都要有點進度,也就是說,我不把讀書當作「不是全有就是全無」的事情。狀況好時盡全力讀書、讀得很順利固然是好事,但覺得很倦怠的時候怎麼樣也都要讀一點,就算感覺沒讀腦袋裡,就算沒達到進度也要讀,重點是要「持續有讀書」,把訂下的計畫當作是和自己的約定,我們和朋友約定好的計畫不會隨隨便便就毀約吧?
這概念不是我發明的,最早是從《原子習慣》中學到的,當然,這也不是James Clear發明的,而是長久以來為人類累積下來的經驗。James Clear稱之為「不要錯過兩次」,讓自己成為不會錯過OO(請自行帶入)的那種人,這是有關自我的認同,以及為了讓複利效果持續。在《深度工作力》(Deep Work)中,Cal Newport則是稱喜劇演員Jerry Seinfeld每天寫笑話的紀律為「鍊子」(chain,也就是在日曆上有練習的日子上打叉,形成一條鍊子),目標是不要讓鍊子斷掉。如果時不時會因為沒動力而自主休息,反而大腦會陷入需要做「今天要不要念書」的決定而多花腦力。
當然,如果有非得處理不可以緊急情況,或是身體真的需要休息,優先照顧自己,如果是因為讀書計畫訂得不理想造成困難,就需要根據情況做調整,並隨時利用緩衝區的時間跟上進度。
3. 準備考試後期
在考試的後期可能會有2種不同的狀態,
- 其一:天吶要考試了! 衝啊~~~
- 其二:我已經把書讀那麼多次了,老師講的也都懂, 書也讀累了,休息一下吧~
如果你是呈現第一種狀態,那大概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就照著這股氣勢做最後的衝刺。
因此我想要談的第二種狀態,這種覺得自己已經萬事俱足,不需要再做什麼也可以考得很好的心態,導致的頹廢狀態,近似《最強大腦學習法》中所稱的 「流暢的錯覺」。這對準備考試的考生來說是很危險的,因為這不是有意識地放棄努力,而是被自以為不用再努力的天真自信所陷害,大家都聽過「書是讀不完的」,無論如何都有自己不知道的盲點存在,只是自己並不知道,還沒發現。
我曾經因為這樣的心態,在考前的1、2個月還在假日時跑出去玩,大考的結果不甚理想,從那次之後的每個大考我都堅持讀書routine到考前一天(考試當天就算了,搬一堆書也沒時間看,徒增困擾),到目前為止也都得到我想要的結果,因此在3次準備國考的後期我都處於第一種狀態。
無論我是真的因為努力,或是純粹幸運考上,而使自己得到這樣的結論,其實我都沒有選擇。因為一旦我沒有努力到最後一天,得到了不理想的成果後,肯定沒有辦理停止「因為我不夠努力才會這樣」的想法,因而後悔不已。
我知道這想法是為恐懼所驅使,感覺不是不好,不過為了達到困難的目標,這麼點程度的自虐比起長期失眠、隨身帶筆記到廁所讀、為了這零和遊戲而心態走鐘等等相比,實在是不足掛齒。
考試時候的動力
請照顧每一題。
考試時的動力,與其說是動力,其實不全然是心理層面的事,而是上考場時要做什麼的事,這部分我想說的非常簡單——請照顧每一題。
考試過程短,一下就過了,但又十分詭譎,最可怕的莫過於看到不會的題目了吧!所以我想談談這個時候我是怎麼做的,以及最後的結果。我的原則有2個:
- 不可卡題
- 牛頭不對馬嘴也要寫
1. 不可卡題
第一個原則大家應該也都知道,補習班老師一定會提到,假如是一個4題申論題的考科,考2小時,每一題只能花大約25分鐘思考、答題,5分鐘來檢查。我曾經在國考版上看過有人提到他在第1題就花了1個小時,如果你後面的題目打算認真寫的話(也就是說會用上30分鐘),就沒有辦法在同一題花這麼久的時間。
舉這個例子並不是要嘲笑這位考生,而是為了要借鏡,在考場上容易因為遇到不會解的題目就慌張了起來,結果卡在同一題上面太久,後面沒寫的題目就沒分,是非常可惜的。
2. 牛頭不對馬嘴也要寫
說起來這也是個奇妙的經驗。在第三次考國考時,行政學2題申論題中有1是我沒有背到的(沒錯,我準備行政學申論題的方式是用背的),當初這個科目就沒有打算深入瞭解,所以我知道這一題我寫不出正確的、課本上的答案,所以乾脆寫上另外一組答案,意即,如果它問的是「A族群的分類」,我就寫「B族群的分類」,完全是不同的東西,不過感覺很像,而且全寫課本上的東西,沒有一句是我原創的,以示我有認真看書的證據(笑)。
本來對這題申論已經不抱希望了,沒想到考官感覺到我的誠意,那牛頭不對馬嘴的答案給了10分!
不過有一年調特考的政治學,有一題完全沒準備,也一點概念都沒有,連牛頭不對馬嘴的機會都蕩然無存,只好現場考生變身作家,開始掰一些言不及義的東西,掰了一頁就寫不下去,最後那題拿1分。
我不知道老師評分的時候有沒有類似規則的東西,所以自己化身作家掰的只能拿個位數,拿課本的內容湊數可以拿比較高,不過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可能牛頭不對馬嘴的答題會顯得比較有誠意,所以分數也高一點,而偏偏有時就是那麼一點點分數在決定一切。
我無意說自己的經驗和大家的一樣,只是覺得,也許有一部分的考生和我在準備國考上會經歷類似的起伏,所以把個人的見解分享給大家。